《中国政治制度史纲》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严耕望的《中国政治制度史纲》。这本书是由严耕望为香港中文大学授课讲稿整理而来,原讲稿为繁体字,这个版本将其整理为简体字,便于读者阅读学习,越发容易明白。但需要提醒读者的是,由于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籍,加之严先生以严谨着名,所以书中有大量的古代引据,均直接泉源于古书,所以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、明白基础。严耕望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,在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研究颇深,享有很高的学术威望,这本书虽由课本整理而来,但汇聚英华,“图文并茂、引经据典、娓娓道来”,是系统相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行多得的工具书。
由于是大学课本,所以越发贴近学生,十分便于我们深入浅出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,也是严耕望唯一一本完整叙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籍,从上古的氏族社会一直到清代,涵盖中国古代所有王朝,并加以点评解说,十分全面。由于现在专门、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经典书籍并不多,所以这本书越发值得学习,对于延续思考我国现今的政治制度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第一编:上古政治制度。
氏族部落实行的“原始民主制度(让贤、让“威”)”;殷商实行的是部落国家后期、贵族政治的开始,先传于兄弟同辈,后逐渐转为父子继续;西周时期,两大基本政策:封建与宗法,早在殷商时期便有封建的说法,如《诗▪商颂▪殷武》:“命于下国、封建阙福”。分封诸侯需要定期朝贡,中央在诸侯中设命卿。分封工具:亲戚为主;封建方法:土地、人民、统治职位。
以血缘关系建设宗法制度,明日宗子继续,“同姓不婚、贵族内通婚”,将各宗主国牢牢团结起来,团结为同一贵族社会。至春秋时期,争霸、政权下移诸侯国。至战国时期,政治制度有了显着的转变,由贵族的世官封开国家,逐渐过渡到权要组织的集权国家:1.王室衰微,卿医生崛起;贵族军队到征兵制;建设执法,破除贵族之特权(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医生)。
郡县制度开始形成,源于封建贵族制度瓦解之际。第二编:秦汉时代。
天子制度开始形成,集行政、立法、司法、考选、监察之权于一身,但也有一定的限制,如前主的律、朝议制度、天谴(儒家思想)等。天子之下有三种势力,划分为宗室、外戚、阉人。辅政制度:丞相、三公制(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医生(天子秘书长))、内朝与尚书。
中央政务的分职机关-诸卿寺,九卿(太常、郎中令、卫尉、太仆、廷尉、典客、宗正、少府等等,实则不止“九卿”)。地方行政制度:郡县制。任用制度:秩禄(官员俸禄)与印绶(爵位官职)。用人制度:荫任(贵族官员的儿子可任职)、赀选(凭资产选官员)、举孝廉、茂才、诏举等,这些用人制度,增加了阶级的流动,使得贵族阶级无法牢固,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。
第三编:魏晋南北朝时代。魏仍设三公“太尉、司徒、司空”,宰相乃尚书、中书、门下之主座,但其权力在各时期均差别。
由于政局不稳,地方行政变化较大,形成州、郡、县三级制,州、郡的数量急剧增加,导致经费支出庞大,行政效率反而大幅下降,隋开唐制(破除诸郡,以州统县)。汉末因军事需要,设置都督,统领各州军事,后兼顾民政、司法、财政,成为州之上最高行政主座。镇最早起源为边疆民族进入中原所兴起的军事镇慑制度,至宋以后,逐渐变为“市镇”,此与北朝的“军镇”完全差别了。魏晋南北朝,中国政制由“秦汉型”转为“隋唐型”。
人才选拔制度:九品中正制,加速了门阀社会、门阀政治的形成。第四编:隋唐五代。唐前期中央政府组织:三师(太师、太傅、太保)、三公(太尉、司徒、司空),均为正一品官职。中书门下(政事堂)(行政焦点机构)。
行政三省(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)。侍从三省、台、九寺、诸监、诸卫、太子宫、亲王府。宰相:唐高宗时期——同平章事(是“职不是官”)泛起,意在提高中级官员职权,分权。唐中叶以后,相权被分愈甚,翰林学士(宫内的秘书)、阉人。
中央机关,宫与府分体。地方行政制度:州(州之特别重要者称为“府”,仅有少数几个)、县两级,州之上有道,非形成机构。前期为“道”,后期为“方镇”。导致地方势力独大,享有军事、聚财、行政等权力,导致地方杂乱,相忘于朝廷。
科举与铨选:科举:岁举、制举。铨选:任官满限者、科举录取者。第五编:宋代。
宋代制度相比于隋唐,有了很大的变化,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是中央越发集权,不以官职为大,而是注重派遣职使,另外,由于宋祖训不杀谏言者,气氛宽松,这一时期的官员士气高涨,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衡作用。宰相演变:平章事(相)、参政知事(副)。相权逐渐衰弱,天子集权,谏言官由天子直接任命,制衡宰相。相权举行了支解:中书宰相(主管民政)、枢密院(主管军政)、三司(主管财政)。
北宋中叶之后,相权又渐重,导致北宋末、南宋权臣的泛起。北宋中央政务逐渐归向六部。地方行政制度(下层分权、上层集权):府州、军、监、县,设置路官,由于为了制止唐朝藩镇权重,故对地方接纳绝对控制,疏散其权力,使其不能自顾,但太过的分权,也导致地方的政事推行难题,导致宋代积贫积弱。
科举:唐中进士,只有身世,而宋代则可授官。第六编:元代。辅政制度:中书省(统领六部),枢密院(兵甲秘密等)、御史台(纠察政之得失)、宣政院。
中央分职机关:六部(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),诸卿。地方行政制度:设置行省制度。
科举与用人:乡试、会试。蒙昔人、色目人、汉人、南人差异待遇。第七编:明代。
辅政制度——内阁,因破除宰相,天子政务不行能一人亲自处置惩罚,故设立内阁,实际上就是天子的秘书。内阁本无宰相之官职,但权力又甚大,借阉人而固权,导致阉人窃权,明朝政治日益黑暗。
中央政务分职机关:六部、大理寺(审案)、通政司(初拆奏章)、都察院(巡察,权力极大)、五军督府(征战)、六科给事中(相似谏官)。地方行政制度:司(省)、府、州(直隶州)、县。仕途:三途并用(进士、举贡、杂流),荐举。
进士科第:乡试(第一名解元)、会试(第一名会元)、殿试(第一名状元)。八股文体,限制人才。
第八编:清代。中央设置军机处。由清初亲王议政,到专制极权,一切均由天子下下令,直接送受命人。
军机处: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(1729),后改为军机处。地方制度:总督区(总督)、省(巡抚)。总结:中国古代王朝之政事,两千余年来,县恒古稳定,其上变化颇多,总归至清末,有倒退之势,远不如汉之优美,没有进步反有退步,此实乃中国政治制度一大遗憾。作者简介:严耕望(1916-1996),名德厚,字耕望,号归田,安徽桐城人,著名历史学家,以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研究蜚声史坛。
严耕望师从国学大师钱穆,是钱穆先生最浏览的门生。1941年结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。曾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、中国文化研究所、新亚研究所研究员、教授。美国哈佛大学会见学者,耶鲁大学客座教授。
(作者简介泉源:360百科)。
本文来源:亚博体彩手机网页版-www.ahhmma.com